新闻动态
李善长被朱元璋诛杀,究竟冤不冤?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各有哪些论据
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初期,李善长就追随左右,成为其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。虽然他没有像徐达、常遇春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,但在幕后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他精心打理军队后勤,建立各项规章制度,将原本松散的起义军打造成纪律严明的正规部队。正是这些贡献,让他在明朝开国文臣中位居首位。
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,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结局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朱元璋以胡惟庸同党的罪名,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尽数处死。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,主要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。
为李善长鸣冤的一方认为,这完全是一桩冤案。明初著名才子解缙曾代笔《代李善长辩冤疏》,从多个角度论证李善长不可能参与谋反。文中指出,以李善长当时的地位——位列文臣之首,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。即便胡惟庸真能造反成功,李善长的地位也不会更高。况且以他的政治智慧,怎会看不清谋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?耐人寻味的是,朱元璋看完这篇奏疏后,竟没有追究作者的责任。
展开剩余51%清代史学家赵翼也持相同观点。他特别指出,胡惟庸案发在洪武十三年,而李善长被牵连却在十年之后。这十年间为何没能发现同谋?赵翼认为,这显然是朱元璋借题发挥,借机清除开国功臣,为子孙铺路。
另一派则认为李善长罪有应得。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从李善长自身找原因:首先他举荐不当,胡惟庸正是他推荐给朱元璋的;其次缺乏远见,与胡家结为姻亲,导致两家利益盘根错节。查继佐承认此案确有牵连之嫌,但认为这是形势所迫——若朱元璋驾崩后,难保李善长不会像司马懿那样篡权。
两派虽然观点对立,但都承认一个事实:李善长的罪状确实牵强,明显是朱元璋为清除功臣而罗织的罪名。争议的焦点在于:这到底是朱元璋残暴所致,还是李善长咎由自取?这个历史谜团,至今仍值得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